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
經前緊張症又稱經前經張症候群,屬於婦科病症,多發於35歲以上的女性,通常在40歲達到高峰期,一直持續到更年期。對女性來說可算是一種週期性困擾,嚴重者還會影響到起居作息,人際關係。患者通常會出現頭痛、頭暈、嘔吐、腹脹、便秘、腹瀉、心情煩躁、身體浮腫、乳房腫脹、腹部沉重下墜感等不適症狀。

上述不適症狀一般在月經前出現,月經後消失,而且精神不穩定,情緒障礙比較突出,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“經前緊張症”。這種病症屬於傳統中醫月經期雜病、月經前後諸症等範疇,發生原因目前還不明朗,主要和某種致病原因引起經前肺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
行經前全身陰血不足,容易出現臟腑偏盛偏衰,進而產生一系列症狀。在臟腑功能失調當中,以肝鬱氣滞最為常見。如若肝累及脾腎,則可能出現腎虛肝憂、肝脾失調、腎虛肝旺等現象。此外,脾腎陽虛、心脾兩虛等也可能導致病情發作。

30%~40%的育齡女性月經來臨前就開始出現這些症狀,行經後逐漸消失,但下次經期前又會發生。此病多發在年級較為輕者、月經初潮較早者、母親有此症候群者、身體肥胖者、缺乏運動者、飲酒抽菸者、生產胎教數較多的女性為主。有些患者僅僅出現單一症狀,有些患者則會同時出現幾種症狀。由於經前緊張症沒有氣管病變等問題,所以使用儀器檢查時往往不會發現任何異常。

傳統中醫療法可以依據肝腑功能失調(臟腑偏盛偏衰)所導致一系列症狀予以辯證論治。通常在症狀出現前一周服藥,連續服藥兩三個月經週期。

中醫辨證常分為肝郁氣滞、肝腎虧損、脾腎陽虛、心脾兩虛等四種類型。肝郁氣滞型患者常見經前乳房乳頭脹痛,小腹脹滿連及胸肋,伴有心情煩躁、愛發脾氣、情志抑鬱、舌黯紅、苔薄白等症狀,治療宜舒肝理氣活血通絡,適合使用柴胡疏肝散。

肝腎虧損型患者常見經前,頭暈目眩、心情煩躁、愛發脾氣、腰酸腿軟或足跟疼痛,伴隨低熱手足心熱、顴紅、盜汗、口乾、尿黃短少、舌紅少苔等症狀,治療宜滋腎精、養肝血,適合用杞菊地黃丸。

脾腎陽虛型患者常見精前,經期面部和四肢浮腫,伴隨頭暈體倦、東西吃得少、脘腹脹滿、便溏或經前泄瀉、腰酸腿軟、舌胖有齒印、苔白潤等症狀,治療宜溫腎健脾行氣利水,適合用參苓白朮散。

心脾兩虛型患者常見經前心悸怔忡、失眠、忘東忘西、精神疲憊、身體乏力、多思善慮、胃口變差、臉色萎黃、舌淡紅、苔薄白等症狀,治療宜養心補脾,適合用歸脾湯。

臨床治療還可以配合針灸療法,一般在症狀未發生之前便給予治療,每天針灸直到月經來潮,症狀緩解以後停止。

留下一個答复

請輸入你的評論!
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