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的毛孔一般情況下是張開的,但如果氣溫下降,毛孔就會收縮閉合以抵禦外界的邪氣入侵。民間有種說法“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,其中的秋凍就是指秋季不要過早加穿衣服,適當的凍一凍,激發身體逐漸適應寒冷的氣候,可預防冬季多種疾病。秋凍就是通過調解自身的能力來增強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。可是秋凍不能盲目進行,要注意凍中有動。
秋凍的講究
秋凍要有度,及時要添衣保暖。秋凍不是一味的強調凍,在秋冬交替的時候,每個人都應該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及時採取禦寒措施,以免發生疾病。因此,秋凍是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的增減衣物。人們的體溫總是要穩定在98.6度左右,一方面靠自身調節,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。
特殊人群不宜“凍”
秋凍要掌握好適度原則,對人體才有保健作用。那麼何謂適度呢?適度就是靠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盲目跟風,尤其是特殊人群不宜秋凍。兒童是稚陰稚陽之體,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,自身調節能力較差,遇到寒冷刺激,生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,誘發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等疾病;人到老年,陰陽具衰,全身抵抗力下降,禦寒能力減弱,寒冷刺激可導致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,不但容易導致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等舊病復發,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會出現心絞痛、心肌梗死、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,胃病、風濕、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情加重。所以,秋凍要因人而宜。
特殊部位不宜“凍”
秋凍時,身體的一些部位不僅不能凍,而且還要注意保暖。腹部,上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,甚至疼痛,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;上腹部受涼對女性傷害大,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,經期的女性尤其要加以重視。因此,愛美的女孩們秋天最好不要穿露臍裝;腳部,腳是人體各部位中距心臟最遠的地方,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,而腳部又匯集了全身經脈,所以人們常說寒從腳下起,腳冷則全身冷,導致集體抵抗力下降,病邪就有機可乘;脖子,這個部位受涼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,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,不利於腦部供血;最後,是雙肩,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,容易受傷。
在秋凍的時候,我們應該在冷的環境裡加強鍛鍊,從而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,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環境中硬凍著。也就是說,要想抗凍,一定要凍動結合。下面介紹幾種最適合秋冬季的運動和鍛鍊。
慢跑。慢跑既能增強血液循環,改善心臟功能,促進對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;還能有效刺激代謝,增強能量消耗,有助於減肥與健美。跑步可以大大減少由於不運動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肥胖症的發生率;能降低膽固醇,防止或緩解動脈硬化、心肺功能衰退等。慢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享受“空氣浴”。如果人們經常處於潮濕的空氣中,就會感到精神疲憊、四肢無力、工作效率下降。因此,無論健康人還是病人,都應到戶外多活動,多呼吸新鮮空氣。
冷水浴。所謂冷水浴,就是用41~68華氏度的冷水洗澡。可以增強神經的興奮功能,使得洗浴後精神爽快,頭腦清醒;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,被稱作是“血管體操”;還有助於消化功能的增強,對慢性胃炎、便秘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。進行冷水浴鍛鍊是應注意循序漸進,要從初秋開始堅持到冬天,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,水溫由高到低,洗浴的時間由短漸長。冷水浴有頭臉浴、足浴、擦身、沖洗、浸浴和天然水浴等等,可練單項,也可以按以上順序鍛鍊。浴後用毛巾搽乾搽熱。
登山。秋日登山也具有耐寒鍛鍊的作用,有利於增加肺活量,增強血液循環,增加腦血流量,小便酸度升高,有利於排出更多廢物,對人生裡機能有特殊的益處。
穴位按摩。鍛鍊除了身動,還可以手動。常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,也可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。用穴位防病健身的方法簡單易行,哪怕坐著看電視時,摁一摁、揉一揉就可以了。
耐寒運動還可以選擇打太極拳、定量步行、越野跑、騎單車、打網球、氣功等。無論哪種鍛鍊方式,關鍵都在於堅持和合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