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變異不斷出現,繼Delta之後南非有出現了新型的新冠肺炎變異毒株B.1.1.529,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Omicron並決定將其列為“需要關注的”變體。那麼Omicron是在何地出現、是什麼使其如此危險、它是如何形成的,以及如何予以遏制? ——以下是若干解答。
2021 年 11 月 11 日, 在位於南非北部的博茨瓦納首次記錄到新冠最新變異毒株 B.1.1.529病例。現在,南非境內也發現了這一變種。圍繞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的豪登( Gauteng )大區,每10萬人7天染疫率目前升至 1200。
專家們相信,豪登地區高達 90% 的新病例源於 B.1.1.529,並擔心,這一新變種已傳至南非其它8省。
世界範圍其它確診病例也很可能同這一南非變異毒株直接相關,導致許多國家實施對往返南非航班的嚴格限制。在香港,一名之前在南非旅行者身上確診有該變種。
以色列也有1例確診病例,另外2例疑似病例尚在等待最終檢測結果。這3名從馬拉維返以的感染者均接種過疫苗。

新變種有多危險?
這一新變種使研究人員們深感憂慮。因為,它具有”極高數量的突變”,即刺突蛋白中有 32 處突變。作為比較:高度傳染性的 Delta 變體含 8 處突變。
刺突蛋白突變的絕對數量本身雖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危險,但由於突變數量增加,變異毒株便更難被免疫細胞捕獲,更能逃避免疫反應,即更易形成俗稱的免疫逃逸。
新變種雖不致使患者有更嚴重病程,但能更快傳播,從而更快導致衛生系統癱瘓。因為,免疫逃逸導致疫苗接種作用降低。
世衛組織如何反應?
存在極大不確定因素。到目前為止,新變種的傳染性究竟有多大,對此,尚無切實可靠的流行病學數據。本週五(11月26日),應南非要求,世界衛生組織病毒發展工作組召開緊急會議,磋商對策。
會後,世衛組織決定將 B.1.1.529 列為”需要關注的”變體,並與其它變體一樣,用第十五個希臘字母將其命名為Omicron。
新變種是如何產生的?
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所長巴盧克斯(Francois Balloux)教授認為,該變體中的大量突變似乎是一次形成,顯示它可能是在某個免疫系統較弱的人,如未經治療的 HIV/AIDS 患者慢性感染期間發生的。
與來自南非的Beta變異毒株有關?
在整個非洲,南非受冠狀病毒打擊最重。到目前為止,那裡已有近 300 萬人染疫,近 9萬人死亡。
在南非,最初發現Beta 變體 C.1.2. 。因其具有很強的傳染性,而且疫苗對它的效果較差,成為大量染疫的原因,世界衛生組織將之列為”需要關注的”變種,
隨著時間的推移,更具侵略性的 Delta 變體又在南非以及在世界各地傳播, 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 Beta 變體。
如何遏制新變體?
病毒變種不會停留在任何國界內,但是可控。由於來自香港和以色列的登記病例與南非直接相關,因此,許多國家最初都限制往返南非的空中交通,其中包括多個歐、亞國家。其它國家亦會跟進。
此類直接措施當然有助於延緩新變種的傳播。但由於博茨瓦納的第一批病例是在 11 月中旬登記的,可以假設,這一可能具有更高傳染性的變種已擴散至世界其它地區。